上海炒股配资条件 西行记:广东企业在非洲
如无意外,在这个9月,非洲坦桑尼亚即将迎来又一座玻璃工厂投产。这是科达集团与森大集团合资建成的第8座非洲工厂,这两家企业的总部都位于中国,广东。
科达坦桑尼亚玻璃项目俯视图。受访企业供图
在玻璃厂没建成前,不少广东商人到过科达在坦桑达市的陶瓷厂。广东永利坚铝材董事长霍志华就是其中之一,去年夏天,他随团去了非洲。结果调研行程还没过半,他激动到,马上把企业海外负责人从佛山叫到非洲同步考察。
“再慢就来不及了。” 他和团友说。在那之后,他频繁进出非洲,一年后的今天,永利坚已累计拿下过千万非洲出口订单,并开始谋划非洲设厂。
永利坚铝业负责人与非洲客户对接交流。受访企业供图
敢为人先的广东企业家,是淘金非洲的绝对主力军。数据显示,广东与非洲双边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十余年里,跃升了15倍。去年,广东对非洲的进出口总额占到中非贸易总额超十分之一。
更早前,上个世纪50年代,“广货”已走进非洲。此后,随着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中非贸易打开新篇章,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机遇等,广东民企接力前行,勇闯非洲,成就了一大批“非洲王”。
在陶瓷行业,旺康、科达是东非两大“陶瓷大王”;在摩托车行业,德诚控股整车市场占有率在西非七国所有摩托车品牌中位列第一,嘉纳仕是埃及摩托车市场份额最大的龙头企业;在手机行业,市占率高达四成的传音是绝对的“非洲手机王”……
他们以贸易开路,一路向西。在被誉为拥有未来全球最大人口红利,但工业化却原始得如同处女地的新大陆上,从产品走出去到工厂走出去,从拓荒者走向“本地人”,在伴随非洲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共荣共生,书写粤企大航海时代里的中非合作新篇章。
拓荒
走,到非洲去
非洲的草原上,没有老虎。但商店里,却流行着一款老虎头像电池。这只“老虎”来自中国广东,它是粤企拓荒非洲的早期代表。
早在1953年,广州市虎头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日后老广们熟知的“555电池”厂家,主动把出口的触角伸向了非洲。70多年后的今天,它在刚果、乌干达、赞比亚等国的市场占有率高达50%,被誉为“非洲电池第一品牌”。
作为广州市属国企,虎头电池投射出以广东为代表的,中企出海非洲的早期特点:大多以国企、央企为主。
“到了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标志着中非经贸进入了‘小步快跑’的新阶段。”中非民间商会副秘书长王江说。
广东民企的非洲出海故事,也在这年拉开帷幕。
彼时,一位叫沈廷昌的小伙子,受父亲是援非专家的影响,心中早早就种下闯荡非洲的情结。他在结束了在非洲担任港资企业采购经理的经历后,回到广州,创办了一家对非贸易公司。这就是日后森大集团的前身。
那时的沈廷昌,看好的是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的建材市场。他还不知道,在距离公司不足一小时车程外,佛山北滘镇里,何享健也在琢磨如何淘金非洲家电市场。
早年,何享健就提出“不与国内同行争天下,走出国门闯市场”的战略,他所创办的美的,是广东省第一家拿到自营进出口权的民营企业。 2000年,美的针对西非地区电压不稳、主要靠柴油机发电的特点,推出面向非洲市场的五档电控功率的变频空调,拉开了广东家电卖非洲的序幕。
这一时期,除了主动开拓的,还有被动“出走”的粤企。
典型如摩托车行业。2000年前后,国内的摩托车市场出现大幅萎缩。国内不少摩托车企业寻求产业转移,有着产业时差的非洲大陆,成为转移热土之一。
德诚控股生产的摩托车产品。任燚供图
同属摩托车行业,殊途同归。在广州的德诚控股集团与来自佛山的广东嘉纳仕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他们的非洲拓荒团队,几乎就在同期,坐上飞往非洲的航班。
此后,粤企掘金非洲的故事,又迎来两个关键的节点。
一个是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这股“东风”让不少企业实现快行动。
据说仅用了20分钟的交流时间,沈廷昌就找到了他在非洲设厂的广东合伙人,“中国陶机大王”——科达集团董事长边程。2016年起,双方合力到非洲设厂,目前已累计在非洲6国合资布局了8个生产基地。
2016年3月25日,沈延昌(左二)、边程(右一)为森大、科达在非洲的首个合资陶瓷生产基地破土动工。科达制造供图
第二个则是2018年,中非论坛提出“中非命运共同体”主题,叠加多个行业遭遇全球反倾销及关税壁垒等因素,广东民企加快产能走出去的步伐。
该股主要指标及行业内排名如下:
该股主要指标及行业内排名如下:
比如美的。2020年,美的首次把工厂开进非洲。其(埃及)厨房和热水电器有限公司在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正式揭牌,此后美的在埃及陆续新建了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的生产基地。
时至今日,在愈发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广东民企选择踏进这片拥有54个国家、14亿人口的新大陆。
扎根
贸工并举的新热土
当荒原变热土,故事也变得不一样了。
每年,王立新起码有一半的时间呆在非洲。作为博达集团的创始人,过去二十几年,他都是这样度过。但不同的是,这几年他花了更多的时间,思考哪些行业适合在非洲设厂。
要知道起步之初,博达是做非洲外贸的。这也是大多粤企拥抱非洲市场的主流方式。特别是在近年欧美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非洲成为外贸市场的新蓝海。
数据显示,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历史峰值2821亿美元,连续15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期,广东占中非贸易的13.7%。非洲成了广东多个珠三角城市出口的新增长点。
今年1-7月,惠州对非进出口额同比增98.2%。像广州等对非开发程度更高者,已经把“新三样”等新产业打进当地。今年前7月,广州海关关区企业对非洲出口“新三样”同比增长114.2%。
但走在前的广东民企,早就不满足于只是做出口。
作为最早一批闯荡非洲的粤企代表,2013年,沈廷昌决定推动森大集团“从贸到工”的战略转变。
这是大多企业为了扩大竞争优势的共性选择。
森大集团测算过,从中国采购陶瓷产品到非洲的成本结构中,运输成本超过四分之一。如果在非洲直接设厂,结合非洲人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最终的综合成本明显优于从中国采购。正是这个考虑,才有了后来森大与科大合作非洲建厂的故事。
然而,由于非洲的工业化基础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行业完全处于空白。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催生了“螺丝刀工厂”的现象。
邓家雄所创立的小家电工厂就是这样的例子。早年,这位广东湛江人靠着进口广东家电在非洲销售的方式,赚得了第一桶金。但他很快发现,从国内工厂下订单,等待物流发海上货柜,再加上坦桑经常堵车的公路,小家电来到他手上时,已经过去了30天以上。为了提升效率,他决定在非洲设厂。
由于小家电产品的核心配件依赖国内进口,邓家雄最终在当地建立的,是一个占地80亩的组装厂。
每天,来自佛山、中山、东莞、惠州等地的小家电零配件,跨越8000多公里被运往邓家雄的非洲工厂,当地的工人只需拧上螺丝,打上标签,包装好,即可出厂。
在邓家雄的工厂投产一年后,佛山市涂亿装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吴延军来到了北非的阿尔及尔,建立了公司的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
吴廷军至今还记得,去非洲那年还有很多人笑他,跑到那么远去设厂。但这几年,一本正经向他请教海外设厂的人多了起来。交流时,对方也往往会提到TCL创始人李东生的那句话,“不出海,就出局”。
关于到底有多少非洲工厂“产自”广东,就算不看数据邓家雄也知道,肯定越来越多。他很早就注意到,这几年,在坦桑尼亚达市的街道,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很多中餐馆,特别是粤菜馆。“以前想多看到两个中国人都难,现在不一样了。”邓家雄说。
数据显示。光广州,截至今年7月,其对非累积投资设立的企业就逼近百家。
融入
本土化!本土化!本土化!
但想在非洲设厂,并不是易事。
博达集团副总裁吕谋笃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非洲曾经的“中企一条街”上,大批中国店铺相继做不下去后,像潮水般退去,如今只剩下他所在的博达集团。“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融入当地,成为本土企业。”吕谋笃说。
融入,首先会遭遇跨文化难题。
“在坦桑尼亚,千万不要随便拍员工的肩膀。”但凡遇到来坦桑尼亚从商的老板,李志(化名)一定会提醒道。
这位在当地从商的广东高管,刚到非洲时就听说过一个“可怕”的故事:曾经有一个中国老板在坦桑尼亚的工厂里,拍了当地员工的肩膀和头,对方觉得受辱直接报警,后续引发工会介入等一系列事件,最终闹到工厂倒闭。
王彬(化名)是东非一家陶瓷厂的厂长,在他看来,这个故事也许有夸大的嫌疑。但他也深感,光是语言不通就会带来很多管理问题。
有一次,他所在的工厂里,一位非洲员工在生产时弄伤了手,由于语言不通,无论员工如何比划,厂线负责人就是没明白怎么受伤的。情急之下,非洲员工只好当着他面,把另一只手压伤,以此重演如何受伤,事后工厂处罚了负责人。
“很多你在国内觉得不是个问题的问题,去到海外会成为大问题。”王彬感叹道。
最好的方式,是要让本地人管理本地人。
美的埃及工厂内,采用的是“1+1”的机制,也就是在海外公司的管理体系中,总经理由当地人担任,副总经理由国内外派人员担任,搭配管理。
科达也深谙管理本土化的重要性,在其建成的所有工厂中,明确要求每座非洲工厂未来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班组长是由本地人担任。
科达(坦桑尼亚)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线。林东云 摄
高度的本土化,还包括产品的本土化。
“要让产品扎进‘泥土’里,尊重当地人的需求。”吕谋笃观察过,在非洲呆不下去的中国企业中,不少就是把非洲当成低端商品的转移地,这样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而做得好的,无一例外都是高度重视产品本土化。
传音就是如此。在非洲的街头,最常看到的中企logo之一,就是传音手机“TECNO”。这家被誉为“非洲手机王”的深企,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解决了非洲人的拍照问题。
由于非洲人是深肤色,如果在晚上或者室内光线较差时拍摄照片,容易出现拍摄效果不佳的问题。传音基于海量的非洲人像照片,不断优化和调试手机拍摄功能,开发出“黑美”功能,无论光线多差,都能清楚地拍出非洲人的照片,成功把当地人拍照的痛点发展为手机的卖点。
这正是传音的“Glocal战略”。
“我们最重视的,是消费者是不是对你的产品发自内心地喜欢。”传音控股高级副总裁张祺表示,“Global”是全球化,“local”是高度本土化。“Glocal”就是要通过高度的本土化,走进一个个全球化。
改变
创汇、就业、工业化
当他们走进非洲,也在改变非洲。
非洲国家的失业率是世界上最高的。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在非洲大陆上77.4%有幸就业的人,拥有的是“脆弱工作”——没有正式的工作安排且可能缺乏体面的工作条件和保障。
奔着非洲人力成本优势而去的广东企业,无一例外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他们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立竿见影。
从2013年,进驻埃塞俄比亚建设华坚国际轻工业城开始,华坚集团已解决了埃塞当地8000多人的就业,出口创汇1.83亿美元。而进入非洲已经有20多年的德诚控股,累计在非洲直接或间接为当地社会提供了近5万个就业岗位。
更多工厂的出现,让一批批以务农为生的非洲人民,获得了稳定性的工业岗位收入。
Doryn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乌干达本地一位20多岁的女性,在当地一家钢结构工厂当财务——工厂老板来自广东佛山。这几年,Doryn的月工资已经去到了1000元人民币,相比她的上一份工作,在商店当收银员工资的好几倍——这个收入在乌干达当地也算得上中等收入。
Doryn效力的这家工程公司,和绝大多数投资非洲的中国公司一样,严格贯彻本土化策略,90%的员工来自非洲当地。和她一样被雇佣的非洲员工还有5000人,他们中的一线工人月工资500—600元人民币,财务、人力等行政人员的月工资则可达到1000元,均高于当地大多数务农人员的收入。
这样的收入,在广东投资非洲的工厂中并不少见。
像科达多个非洲工厂的工资,往往都能达到当地中高档水平,且平均每年都会上涨6%左右。以加纳工厂为例,一位普通工人月薪可达1000赛地(折合人民币约834元),相当于当地小学老师月薪的4—5倍。
伴随就业机会而来的,还有对非洲产业公地的建设。
比如培养当地产业工人。大多粤企都会在非洲开展中国员工对非洲员工手把手的“传帮带”,精准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
在科达的加纳工厂里,有一名来自尼日利亚的非洲员工,从零基础起步,在中国员工的帮助下,逐步学会了开叉车,掌握了陶瓷生产工艺,甚至学会了汉语,一步步成长,如今已经成了工厂里的主管。
除了员工技能的提升,先进的管理技术、设备也随之而来。
为了快速实现质量达标的规模化生产,Doryn的佛山老板将其在国内的产线复制到了乌干达工厂,并让一大批此前从未接触过流水线的非洲工人学会了焊接、抛光等基本生产技术。
科达、旺康陶瓷厂则一步步将自动化设备引入非洲工厂,虽然目前只是最基础阶段,但操作着机械臂的非洲工人已经出现在了工厂。
“好的商人首先要想到帮人,你帮人的力度越大,你赚钱的可能性就越大。”北大教授周其仁说。
采写:南方+记者 叶洁纯 林东云 王谦 洪钰敏 李荣华 戴双城 周欢 张峰上海炒股配资条件